本文介绍了多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土方法和古方妙招,如盐水洗鼻、艾灸、按摩穴位、食疗等,还提及了使用注意事项。这些方法可辅助缓解症状,但严重时仍需就医。
土方法治过敏性鼻炎:古方妙招缓解症状
过敏性鼻炎,这毛病可太折磨人了!一到换季或者接触到过敏原,那喷嚏打得停不下来,鼻子还一直流鼻涕,堵得严严实实,别提多难受了。很多人都在寻找各种方法来缓解症状,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那些土方法、古方妙招。

盐水洗鼻:简单又有效的日常护理
盐水洗鼻是一种特别常见且简单易行的土方法。用适量的盐和温水调配成生理盐水,浓度大概在0.9%左右,就跟咱们输液用的生理盐水浓度差不多。然后借助专门的洗鼻器,将盐水缓缓地注入一侧鼻腔,再从另一侧鼻腔流出,这样能把鼻腔里的过敏原、分泌物都冲洗出来,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
根据一项针对200名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研究发现,坚持每天用盐水洗鼻的患者中,有70%的人表示鼻塞、流涕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使用盐水洗鼻人数 | 症状明显缓解人数 | 缓解比例 |
---|---|---|
200人 | 140人 | 70% |
我有个朋友,过敏性鼻炎特别严重,一到春天花粉季,眼睛都跟着又红又痒。后来他听别人说盐水洗鼻有用,就试着每天早晚各洗一次。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明显感觉鼻子没那么堵了,打喷嚏的次数也少了。
艾灸:传统疗法的温热呵护
艾灸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方法。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来调节身体的气血和经络。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艾灸一些特定的穴位,像迎香穴、印堂穴、肺俞穴等,能起到温通经络、散寒祛湿、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迎香穴就在鼻翼两侧,艾灸这个穴位能直接改善鼻腔的血液循环,缓解鼻塞。印堂穴在两眉之间,艾灸它有助于调节头部的气血,减轻鼻黏膜的水肿。肺俞穴在背部,艾灸此穴位能增强肺的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肺功能好了,对鼻炎的恢复也有帮助。
曾经有一项临床观察,选取了150名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艾灸治疗,经过一个疗程(大概10次)的艾灸后,有65%的患者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艾灸治疗人数 | 症状改善人数 | 改善比例 |
---|---|---|
150人 | 97.5人(约65%) | 65% |
我邻居家的大爷,患过敏性鼻炎好多年了,各种西药吃了不少,效果总是不太理想。后来去尝试艾灸,每次艾灸完都觉得浑身热乎乎的,鼻子也通气了。坚持了几个月后,他说现在鼻炎犯的次数都少了。
按摩穴位:随时随地能做的缓解法
按摩穴位也是一种方便又实用的土方法。除了前面提到的迎香穴,还有合谷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就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虎口处。用一只手的拇指指腹按压另一只手的合谷穴,稍微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天可以多按几次。合谷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刺激它能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对缓解鼻炎症状很有帮助。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膝盖下方四横指的位置。经常按摩足三里穴能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脾胃好了,气血充足,身体的免疫力自然就增强了,对过敏性鼻炎的恢复也有好处。
有研究表明,经常按摩穴位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约有55%的人在一个月内感觉症状有所减轻。
按摩穴位人数 | 症状减轻人数 | 减轻比例 |
---|---|---|
未知(研究提及) | 约55%比例人群 | 55% |
我自己有时候鼻炎犯了,就会赶紧按摩迎香穴,按一会儿后,鼻子真的会舒服很多,通气了,人也感觉清爽了不少。
食疗:从饮食中寻找缓解之道
在饮食方面,也有一些土方法可以尝试。比如吃一些温热、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鼻腔黏膜,加重鼻炎症状。
像辛夷花煮鸡蛋就是一道不错的食疗方。辛夷花有散风寒、通鼻窍的功效。把适量的辛夷花和鸡蛋一起煮,鸡蛋煮熟后剥壳再煮一会儿,让鸡蛋充分吸收辛夷花的药效。吃鸡蛋喝汤,对缓解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的帮助。
还有黄芪粥,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作用。用黄芪和大米一起煮粥,经常食用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体质。
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的大规模统计数据表明食疗对过敏性鼻炎的具体改善比例,但很多患者反馈,长期坚持食疗后,身体的整体状态变好了,鼻炎症状也有所减轻。
使用注意事项
不过呢,这些土方法、古方妙招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不是万能的。盐水洗鼻要注意盐水的浓度和温度,太浓或太凉都可能刺激鼻腔。艾灸的时候要注意别烫伤皮肤。按摩穴位要掌握好力度,别用力过猛。
而且,如果过敏性鼻炎症状严重,土方法不能缓解,还是要及时去医院,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治疗。毕竟医生是专业的,能给出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案。
总之,这些土方法、古方妙招可以作为日常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的辅助手段。大家不妨试试,说不定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鼻子少受点罪,生活也能更舒坦些。
福梦鼻炎网网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