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过敏性鼻炎的现状、中医对其的看法,重点阐述过敏煎这一方剂的组成、功效、治疗案例、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为受过敏性鼻炎困扰的患者提供中医治疗思路。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治疗:过敏煎的妙用
在咱们生活里,过敏性鼻炎那可是太常见啦,好多人都被它折腾得够呛。一到换季,或者接触到点过敏原,那喷嚏就像鞭炮似的,一个接一个,鼻子还总不通气,别提多难受了。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一般是用些抗过敏的药,能暂时缓解症状,可不少人总觉得治标不治本,容易反复。这时候啊,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医就派上用场啦,尤其是过敏煎,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上可有大妙用呢!

认识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简单来说,就是咱们的鼻子对一些原本无害的东西,像花粉、尘螨、动物毛发这些过敏原,发起了“错误攻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 10%-25%的人饱受过敏性鼻炎的困扰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在咱们国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空气污染等因素,患过敏性鼻炎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地区 | 过敏性鼻炎患病率 |
---|---|
一线城市 | 约 15%-20% |
二线城市 | 约 10%-15% |
得了过敏性鼻炎,那症状可真是让人头疼。鼻子痒得难受,总想伸手去揉;不停地打喷嚏,有时候连着打好几个,嗓子都跟着疼;还有那鼻涕,清鼻涕像流水一样,擦都擦不完。而且啊,过敏性鼻炎要是长期不治好,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像鼻窦炎、中耳炎啥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看法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认为过敏性鼻炎可不只是鼻子的事儿,和咱们身体的整体状态都有关系。中医把过敏性鼻炎归到“鼻鼽”的范畴,觉得主要是因为咱们身体的正气不足,再加上外界邪气入侵,才导致发病。就好比一个国家,国家实力(正气)不够强大,外敌(邪气)就容易钻空子。
咱们身体里的肺、脾、肾这几个脏腑,和过敏性鼻炎关系可大了。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气虚弱的话,鼻子就容易受邪气侵犯;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了,气血供应不足,身体抵抗力就下降;肾是先天之本,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减弱,也会让身体的防御能力变差。所以啊,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不是只盯着鼻子治,而是从整体出发,调理身体的脏腑功能,增强正气,让身体自己有能力抵抗过敏原。
过敏煎的神奇之处
过敏煎可是中医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一张“王牌”方剂,它是由已故中医大师祝谌予先生创立的。这个方子组成很简单,就五味药:银柴胡 10 克、防风 10 克、乌梅 10 克、五味子 10 克、甘草 6 克 。别看药味不多,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
银柴胡,它能清热凉血,还能把身体里的虚热给清出去,就像给身体里的“小火苗”降降温。防风呢,有祛风解表的作用,能把入侵身体的风邪给赶出去,就像给身体的大门站岗放哨,把坏人赶走。乌梅和五味子这两味药,它们能收敛肺气,让肺气不再那么“散”,就好比把一个松松垮垮的口袋扎紧,防止正气流失。甘草就更不用说啦,它能调和诸药,让这几味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像一个和事佬,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劲儿往一处使。
这五味药搭配在一起,既能散风邪,又能补正气,还能调节身体的免疫功能,从多个方面来应对过敏性鼻炎。好多用过过敏煎的患者都反馈,效果那是真不错。
过敏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案例
我有个朋友,小李,就是过敏性鼻炎的“老病号”了。每到春天,花粉一飘起来,他就遭罪了。喷嚏打得昏天黑地,鼻子堵得晚上睡觉都得张嘴呼吸,整个人都没精神。去医院看了好多次,西药吃了不少,当时症状能缓解,可过不了多久又复发了。后来听说了过敏煎,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中医开了几副。
吃了第一副药,他就感觉鼻子没那么痒了,打喷嚏的次数也少了。连着吃了一个疗程(大概一周左右),症状明显减轻,清鼻涕也不怎么流了。后来又巩固了几个疗程,再到春天的时候,虽然偶尔还是会有点小症状,但和以前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他对过敏煎那是赞不绝口。
过敏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过敏煎是用水煎服,把这五味药放在一起,加适量的水,先浸泡一会儿,然后大火煮开,再小火慢炖个 20 - 30 分钟左右,倒出来分成两份,早晚各喝一次。不过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不一样,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疗程,最好还是找专业的中医大夫看看,根据个人情况来调整。
喝过敏煎的时候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服药期间,饮食要清淡,别吃那些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药效。还有啊,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精力来恢复。另外,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像花粉多的地方、灰尘大的环境,能不进去就不进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过敏煎的作用,让病情好得更快。
总之,过敏性鼻炎虽然让人烦恼,但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医瑰宝——过敏煎,给咱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过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差异。要是您正被过敏性鼻炎折磨,不妨找个靠谱的中医,试试过敏煎,说不定能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福梦鼻炎网网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